#带剑的小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姆雷特!
这是一部以小孩的失踪为主线展开,从而引申到家庭问题的电影。
男人戏:因为马戏团的突然解约而导致崩溃的男人,用他的突然离去来惩罚他的妻子,一位让他觉得受到压迫的妻子。暴力发泄之后的书房和悄无声息地离开,用他的话来说,“我要惩罚她没有家,我离开四个月,把家带走,她找不到我,她就找不到家。”
而一位因为工作失去了儿子以及来自妻子的冷漠和躲避的警官却回答他“你错了,家是跟着女人走的,女人在的地方才是家。”
这是我认为的电影的价值高潮之处。两位不同经历的父亲和丈夫关于“家庭”的对话。怨恨与自责的碰撞,责任与自尊的反思。一如既往地男权思想被这个开放世界冲击。总有一些人逃脱不了固有思想的禁锢,接受不了女性的伟大,但是必须要去改变!这个新时代,既然选择的人人平等,就不应该再有尊卑之分。
女人戏:她属于这个时代的女性,一位时尚造型师。她也许不是一位好妻子,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丈夫会不辞而别。她也许不是一位好母亲,因为她所答应送给自己孩子的长剑一直没有兑现,也没有太多时间去陪孩子。她不懂自己认为更加舒适的书桌成为了对自己丈夫最后领地的侵犯和压迫。她听不懂孩子那句“录影带看过好几遍了什么时候去换”和“那1800准时见哦”,也听不懂丈夫那句“你妈妈和你一样只喜欢问不喜欢回答”。
其实也没有哪个男人可以要求自己的伴侣应该做些什么,只是他们可能和女生不同吧。他们对于私有领域的看重就像是酒桌前对于几滴酒的斤斤计较。而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夫妻二人的沟通和理解出了问题。
孩子戏:这是一位想拥有一把长剑,在孩子群里做将军的小孩。这是一位母亲忙碌、父亲不辞而别的小孩。这是一位将录影带看过很多遍、等着每天1800的时候母亲回家的小孩。这就是在他自己动手做好了一柄长剑的那天,被别人错误地掳走了。孩子并不是无知的,他们只是天真一些。他们可以理解父母的忙碌,但理解不了父母的烦恼。可是我们应该对他们公平一些,因为谁都是从童年时期渡过的。
正如米纽秦的“结构家庭”,处理好每一个家庭的成员沟通。在家庭这个小系统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不过于,“既然我们选择走进一间屋子里取暖一生,那就请我们给予彼此最大面积的体温和真诚的交谈。”
同时,请我们不要把陪伴当做任务,它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需要。舒茨的人格需要理论里说过“孩子时期的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的方式会影响他成年时期如何去对待他人”。让孩子的童年不至于悲伤、不至于孤独,好吗?好的。